| 1.班杜拉认为,新反应的习得与新反应的操作是有区别的。 |
|
|
| 2.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
|
|
| 3.通过榜样的多种行为,让学习者从中接受指导这些行为的原理和规则的模式,称为参照模式。 |
|
|
| 4.格塞尔学说的一大功绩,就是提请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树立重视儿童成长规律的观点。 |
|
|
| 5.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 |
|
|
| 6.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多元的,但可以统一在一个模式中。 |
|
|
| 7.为了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皮亚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 |
|
|
| 8.斯金纳建议以积极强化取代惩罚的方法,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 |
|
|
| 9.观察学习等同于模仿。 |
|
|
| 10.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而增加。 |
|
|
| 11.操作性行为是个体主动发生的一个行为。 |
|
|
| 12.最基本的刺激-反应的连结称为反射。 |
|
|
| 13.行为模式是形成每个人不同行为特点的机制。 |
|
|
| 14.格塞尔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
|
|
| 15.斯金纳认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 |
|
|
| 16.以生物为取向的发展理论,其代表是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
|
|
| 17.操作性行为理论适用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不适用于不良行为的矫正。 |
|
|
| 18.班杜拉认为,一个人通过观察所学到的行为,与他的团体归属无关。 |
|
|
| 19.斯金纳认为,表扬的越多,理想行为的发生率就越多。 |
|
|
| 20.观察学习需要学习者直接的做出反应,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