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⑧众人矣。”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夫君子之行(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
(3)年与时驰(_______)
(4)遂成枯落(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诫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4】如果让你从《诫子书》中选取两句话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你会选取哪两句?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 (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增长 (3)疾行,指迅速逝去 (4)于是
【2】 (1)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 讲述了奇才少年仲永因为不学习长大后泯然众人的故事。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4】 不唯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注意识记“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遂(于是)”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致”,达到;“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险”,轻薄。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思考。本文陈述的对象是仲永,主要内容是:仲永少年时是个奇才,但是因为不学习,长大后变成了庸人。其中的道理也很明显:学习的重要性。用课文中的原句概括就是“非学无以广才”或“才须学也”。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答案不唯一,可选用的句子也很多。答题时先明确条幅内容,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然后分析其蕴含的道理: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甲文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乙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