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游承天寺登月台过方丈
邱葵①
偶趁秋风一到城,市尘湫隘招提清。
回头正好看潮满,举眼那知得月明。
殿外幡幢垂夜影,栏边榕树动秋声。
因过方丈观心印,曾见泥牛入海②行。
注:①邱葵,字吉甫,号钓矶。宋同安人。他绝意进取,杜门力学,耕钓自给,不求人知,间当步履于温陵。②泥牛入海:此处指前世今生一生一灭,一灭一生,生灭相斗,皆属虚妄,泥牛而已,不怕他不斗入性海。一入性海,则牛归乌有,泥散为空,消息全无,寂灭而已。
【1】这篇散文和这首诗歌都是记录了游览承天寺的过程,请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2】这篇散文与诗歌不仅都借写树影写月光带给人的横斜疏淡的感觉,而且在结尾的抒情上更显示出异曲同工之妙,试就二者所抒发的情感作以分析。
【答案】【1】比较项 记承天寺夜游 游承天寺登月台过方丈
时间 秋天,月夜 秋天,月夜
人物 知己,张怀民 知己,方丈
起因 即景起情:月色入户,寻与乐者 即景起情:秋日风起,欲涤市尘
经过 步于中庭,赏月,观树影 游于殿外,赏月,观树影
【2】散文末段两个反问句引出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一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意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诗歌结尾一联体现出诗人对尘世生活生灭相斗,都如泥牛一样虚妄无归,渴望超脱尘世进入纯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露了宁愿淡蔬菽水而欢,居家课儿弄孙以明志,而不愿曲意逢迎的高洁情怀。
【解析】【1】本题题目是“这篇散文和这首诗歌都是记录了游览承天寺的过程,请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答题时抓住题目提示信息进行答题。比如本题“都是记录了游览承天寺的过程”,也就是比较二者在记录游览承天寺的过程中异同。答题时先在散文和诗歌中圈出游览过程,然后从游览时间、游览的人物、游览的原因、游览的经过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其异同。
【2】本题题目是“这篇散文与诗歌不仅都借写树影写月光带给人的横斜疏淡的感觉,而且在结尾的抒情上更显示出异曲同工之妙,试就二者所抒发的情感作以分析”,这是把古文鉴赏和古典诗歌鉴赏融而为一,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作品的意境。要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另外,也不要忽视了诗人的写作背景,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散文的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连用了两个反问句引出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答题时重点指出词人通过“闲人”表达了什么意思,透露出词人什么情感。诗歌的结尾“因过方丈观心印,曾见泥牛入海行”,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诗人写“泥牛入海”表达的意思,通过该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注释明确指出“泥牛入海”是“指前世今生一生一灭,一灭一生,生灭相斗,皆属虚妄,泥牛而已,不怕他不斗入性海。一入性海,则牛归乌有,泥散为空,消息全无,寂灭而已”,所以尾联诗人借助“泥牛入海”体现自己对尘世生活生灭相斗的看法,表达了自己渴望超脱尘世进入纯净纯粹的人生境界和不愿曲意逢迎的高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