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武元衡的《春兴》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完成题目。
春 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①春风到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逐:追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首诗的题目“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下首诗题目中的“洛城”,即作者故乡。
B. 上首诗,“春”贯串全诗,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下首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C. 上首诗中的“流莺“,即“莺”,流,写出其鸣声婉转。下首诗中的“折柳”,指《折杨柳》,它是汉代乐府曲名。
D. 上首诗中“又逐春风到洛城”,“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下首诗中的“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所展现的画面。
(3)想象、夸张是诗歌常用的手法。请简析想象或夸张的手法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1)A
(2)示例: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3)示例:《春夜洛阳闻笛》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当然,夸张也离不开想象,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揉合二者也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CD三项都正确。D项错误。原因是:“洛阳”是作者的客居地。(2)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首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然后用生动的语言修饰。(3)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题干提示分析“想象或夸张的手法”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表达效果。首先指出哪里运用了“想象或夸张的手法”,然后分析即可。如:“满”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