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
A. 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 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 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 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答案】【1】A
【2】C
【3】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对仗。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相一致,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根据词性分析各联内容,“凉风”“萧瑟”不对仗;“剑舞”“笳音”不对仗;“边城将”“恩遇深”、“不作”“谁知”不对仗。结合“有”“高堂”“宴”“忘”“迟暮”“心”等分析,第二联对仗,故诗歌中有一联对仗。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错误。“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需要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如何体现“豪壮”“悲凉”的。分析诗句,如果运用艺术手法,需要点出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点明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