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评价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答案】⑴遗传因素: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遗传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⑵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另一类指人类的社会环境,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水平,而且取决于它和其他环境、活动影响之间的协调,它至少不是对任何人、在个体发展的任何方面和任何阶段都起主导作用。 斯卡尔等提出了一种解释遗传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个体遗传类型将影响其对环境的选择和经验,即虽然环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要由个体的遗传特征来决定。“遗传—环境—遗传表现”的关系随着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并具体体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被动式影响,是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第二种为唤起式影响,是指由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第三种为主动式影响,指主体在其他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 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和教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