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作家刘亮程说:“一块经世多年的木头和经世多年的一个人,在经年的相依中一些木质已进入掌蚊和身体,人的气息和心境也渐渐磨进木头。”
我们和老物件亦是如此,相对无言,感情却早已深厚得难以割舍,然而,难以割舍的老物件正在渐渐地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为记忆深处的影子。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和“老物件”的故事。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老物件
桂花的香像一片香雾似的开始弥漫大地,又是一年中秋。嗅着空气中的丝丝甜味,我又回到了童年的乐园。
推开老家大门,一种无法言喻的古味扑面而来。坐在床上,我回味着往昔,眼睛漫无目的地扫视着房中的一切。目光回转,我瞄到了那张从小便能看见的凳子,等等,凳子?我走下床,将凳子挪到眼前,虽无灰尘,却也被风霜给磨没了棱角。古朴的棕黑色,上面还有若影若现的红纹﹣﹣红十字!即使没有看到,但我猜我的眼睛一定在泛着光。
“爷爷!爷爷!”“唉!怎么了,乖孙女?”爷爷闻声,朝我走来,中气十足的问道。“您快过来看呀!”我指着那印着红十字的“凳子”冲爷爷问道,“这是什么啊?”爷爷一愣,眼中却出现了另一片天空。“这是医药箱,”他回答着,话中却带着些许落寞。“我们家怎么会有医药箱啊?”我穷追不舍地问道。爷爷叹了口气,无奈道:“我家孙女想听,那就讲给你听吧。”
“几十年前,你爷爷我还是个孩子呢,那时候,村里穷,大家伙儿得病了也没钱去看,村长就让我去隔壁村里学两手……”
“为什么让您去啊?”
“因为你爷爷聪明呗!”说这话时,爷爷得意地笑了笑,脸上的胡子都快翘上天了。“行了,小孩子别问那么多!”他瞪了我一眼,接着说:“我去了隔壁村大概……算了,人老了也记不清了。反正几年后回村啊,村长就给了我一个医药箱。喏,就是这个,然后啊我就当了村医,没钱领还那么多事……”爷爷嘴上对村医这个职务百般嫌弃,可眼睛却笑成了一条缝,眼角的褶皱挤在一起像是堆起了一座山丘。我从这山丘中看到了无尽的幸福和温暖。我想,他大概是被村里人友善相待,被大家给温暖到了吧。
“后来呀,国家发达了,哪家没点小钱?我这个村医呀,就被开掉喽!”爷爷布满皱纹的脸强行扯出一个微笑。心酸,落寞。
“爷爷,您不会不开心吗?”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怎么会!”他摇摇头,“看着自己村子开始发展,怎么会不开心呢?行了,乖孙女,我下地了,你在家好好的玩啊!”爷爷话语还未落下,人却已经走远了。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洒在他身上,背后拖着的影子却显得那样酸楚。
我盯着那个基本看不出原貌的医药箱,心情复杂。这个医药箱,又何尝不是爷爷一生的写照呢?然而,再过几十年,又有谁会知道一个农民的往事呢?只有一个老物件,在默默倾诉着那段无人无津的故事……
【解析】作家刘亮程说:“一块经世多年的木头和经世多年的一个人,在经年的相依中一些木质已进入掌蚊和身体,人的气息和心境也渐渐磨进木头。”
我们和老物件亦是如此,相对无言,感情却早已深厚得难以割舍,然而,难以割舍的老物件正在渐渐地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为记忆深处的影子。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和“老物件”的故事。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和“老物件”的故事”。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材料,把握中心话题,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启发性材料,作家刘亮程关于木头和人的关系的一段话。第二部分阐发感悟和心得,一方面我们和老物件感情却早已深厚得难以割舍;另一方面难以割舍的老物件正在渐渐地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为记忆深处的影子。此题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启发学生思考感悟生活中的老物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增强学生对传统事物的认知,寻根而知源,睹物有所得。从文体来看,材料“说说你和“老物件”的故事”暗中规定了写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生活中的老物件
老物件伴我成长
我最喜欢的老物件
老物件铸就人们心灵的防线
素材:
秤,亦作“称”。衡器。或将不等臂的衡量轻重的器具皆称为秤,或指以看秤星计被称物重量的提系杠秤,或单指秤杠。战国时已有不等臂衡器。出土的楚国王铜衡杆,上有十等分的刻度,推测是称量时作为在不同部位悬挂权和重物的标志,很可能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杆秤时出现的一种衡器。东汉以后演变为从秤星看重量的秤。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马灯是上世纪,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马灯,必有马鞍。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这种灯,难得停留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马灯,以煤油为燃料的历史,慢慢的被改写,现代led的发展,是其有了新的光源,传统的外形,配上现代的光源,仍然让其为喜欢野营的夜行人照亮了道路。
压水井是一种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它是铸铁造,底部是一个水泥式的垒块,井头是出水口,后粗前细,尾部是和井心连在一起的压手柄,约有二三十公分长,经常使用,使其变得较为明亮,井心中是块引水皮,靠的就是这块引水皮和井心的作用力将地下水压引上来。
搪瓷杯:在金属杯表面涂上一层陶瓷釉,经高温烧成;在金属表面进行瓷釉涂搪可以防止金属生锈,使金属在受热时不至于在表面形成氧化层并且能抵抗各种液体的侵蚀。
扁担是 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一般都是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但也有两头上翘,形似“月牙”的翘扁担。翘扁担据说挑东西比较省力,但掌控须要一定的技巧,否则在使用时就容易翻转过来,为了防止翻转,有的翘扁担又在一头装上一块短木板,叫做扁担的“马”。扁担是生产生活中的用具之一,尤其是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依旧是搬运货物的便捷有效的工具!
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由长约70厘米、直径约60厘米的圆柱形碾砣子(也称碾砣或碾滚子)和承载它的直径约170厘米的碾盘构成。碾盘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为了使碾砣滚动时不从碾盘上掉下来,碾砣以两个轴与围着它的碾架(方木框)连接。碾架外端的延长木作推碾的手柄或绑套牲畜的杆儿,里端与立在碾盘中心的轴杆连接。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麦子、玉米等粮食碾碎加工时使用石碾子。
本文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注意要写出情节的变化,不要平铺直叙。如本文可以以“老物件”为题来写,写作示例如下:首先以桂花飘香的中秋为由,回到童年乐园,引出下文老物件的故事;接下来描写看到的老药箱,以此引出爷爷讲述往事;然后爷爷讲述当年做村医背着老药箱给人看病的往事,爷爷带给别人西望,老药箱带给爷爷幸福和温暖;最后写时代进步爷爷退休,老药箱失去用场,暗含了社会进步生活越来越好;文末点明中心,引发读者思考。并再次点出“老物件”,照应题目,首尾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