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岂能尽如人意”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答案】岂能尽如人意
无愧我心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地还要澄明清澈的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灵魂。于是我犹豫着迟迟无法为我的心灵选择,我决定云游四方寻访那些我景仰的人然后做出这郑重的选择。临行前上帝一扬他手中的信封:“我打赌你最终的选择会是在这里面。”“上帝也玩骰子吗?”我不信,笑着上路了。
竹篱茅舍边,我见到了颜斤蜀,那个齐宣王说他宁愿“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人。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隐逸,他眯起眼睛一笑说:“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怎么还是那两句话?”我嘟嚷着想离开,身后却又响起了那个静如止水的声音:“‘不辱’的是心灵,心灵是不能有一点尘滓和愧怍的。”
爱琴海的烽烟弥漫在苍凉空寂的天幕上,我找到了阿喀琉斯,我想知道他为什么宁愿让帕里斯卑鄙阴险的箭射进他的脚后而至死也不肯从暗处给人致命一击。“帕里斯要的是海伦和我的生命,而我要的是一颗高贵纯洁的心灵,我无愧无悔。”他刚毅冷酷的脸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注定了要被铸成青铜塑像,英雄的名义千年不朽。
瞿秋白和鲁迅在火炉边促膝长谈,我向他们请教人生的真谛。“您为什么要写那篇《多余的话》让自己蒙受那么大的争议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瞿秋白平静地说,“最‘知我’的莫过于我心,我不想让心灵带着愧疚死去。”“周先生呢?为什么您选择了在铁屋中呐喊而不是像胡适之先生一样坐在书斋里安闲地写作?”“中国不需要温文尔雅的士大夫,中国需要斗士。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如是说。我终于明白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多么不可求,而一颗纯洁无愧的心灵又是多么不可失。点一盏坦荡明亮的心灯,在人生道路上跋涉,那么,无论我所选择的前程是多么坎坷、多么艰险,我终将无悔,因为我无愧于心。
上帝微笑着把信封递给我,我打开一看,只有两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惊讶地看着他,问他如何知晓我的选择,他却平静地说,这其实是心灵最好的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写作题目是“岂能尽如人意”,写作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作文题目是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写出精彩的佳作的关键,所以认真审题是关键。
一、题目分析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自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尽如人意,即达到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也可引申为达到社会普世价值观中对于自身的要求。
“岂能尽如人意”是反问句,意即不能尽如人意。它的主语可以是生活、人生、世事,等等。
二、构思立意
“岂能尽如人意”这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行文时如果仅止于对生活/人生/世事不如意的感叹,就会失之消极,显得颓废。
因而,“岂能尽如人意”应该是我们写作的起点。它提醒完美主义者认清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的真相,也激励奋发图强者鼓起勇气改善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这可以作为我们立意的一个角度——世事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懂得理解、接纳、欣赏这种不完美。
“岂能尽如人意”可以是弱者失败时的自我安慰,也可以是智者失意后的洒脱达观。
因而,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不如意,不要消极堕落,而应达观面对,进而走向超越!
就像尼采说的:“所有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面对“不尽如人意”,弱者颓然倒下,而强者越挫越勇。就像“发愤著书”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及的那些先贤:“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当然,还可结合后半句“但求无愧我心”做文章——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样就有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贯注于文中。
也许拼尽全力仍然无法实现目标,也许仁至义尽仍然无法打动他人,也许呕心沥血仍然收效甚微,也许振臂高呼却应者寥寥,也许牺牲一切却无力济世……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样的仁人志士太多了,孔子、屈原、岳飞、辛弃疾、鲁迅、甘地、切·格瓦拉……他们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都做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
除此之外,可写的角度还有很多……
同学们平时多读、多思,有意识地储备素材,考试时便会文思泉涌啦!
三、注意事项
1.标题。本次写作是命题作文,不可自拟题目。
2.虽说文体不限,但即便你写的是散文,也要尽量形散而神不散。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主题突出,是对考场文的起码尊重。
3.议论文观点务必明确,记叙文杜绝瞎编乱造。
4.情感真挚,不要无病呻吟,切莫虚饰矫揉。
5.语言流畅,表达平实精准,不要自造词汇。
6.避免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