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首次提出把“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并立即付诸实施。1937年7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以《工矿业赞助条例》等。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场内迁被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37-191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到1940年夏,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敦刻尔克人撤退”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有计划:有专门机构负责;颁布法规鼓励工商业内迁;时间短促、任务艰巨重工业所占比重大;迁移区域目标明确等。
(2)意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耐;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西部现代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和《工矿业赞助条例》等”“从1937-191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工业布局的改善、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西北地区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