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产生,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通过振兴实业,解决民族危机,实现以富求强。这一思潮推动中国实业发展浪潮。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官民从事工商业活动。1898年设立矿务铁路总局。1903年设商部,出台了《商律》《破产律》;等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8年大清银行成立。此外,传播科学技术和实业知识的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杂志开始出现,1897-1911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约有31种。
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成立实业部、农商部。1912-1923年间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70余项经济法规,内容更合理、详实,更具可行性,涉及农宁工、商、矿、一渔、、林业等多方面。1913年,成立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颁布《劝业银行条例》《农工银行则例》《实业银行条例》等文件,形成中国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此外,自20世纪初抵制美货以来逐步兴起的国货运动在辛亥革命后蔚然成风,,中华国货维持会成立。
——摘编自李星《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后至29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期实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概括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条件的新特点。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州,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3)阅读材料三,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1)
同:都具有初步的国家观念;都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途径:即统治者应受道德约束;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居于不同位置,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共同原因: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结合时代背景,答出具体史实。
(2)
社会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政府机构变革;近代经济法规颁布;近代化银行出现;民间经济实业团体、经济实业报刊创办。
影响: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资产阶级政治变革;促进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进步。
特点:政府经济立法更详实可行;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创立;出现维护民族经济权益提倡国货运动的团体。
(3)
中世纪,欧洲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天主教会垄断精神统治,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是这一时期国家观念的显著特征。使西欧各国长期处于天主教的控制之下。
15、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使这一时国家主权观念产生。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这一观念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促进以公民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观念形成。这一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美国家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
总之,西方国家观念从以教会神权为中心,向注重公民个人权利的观念转变。其转变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精神不断觉醒,资产阶级与教会及专制王权不断斗争的结果。西方国家观念的演变,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本革。
【解析】第(1)问,“相同点”,由材料一信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得出:都具有初步的国家观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得出:都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途径,即统治者应受道德约束;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居于不同位置,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社会动荡,秩序等。
第(2)问,“社会条件”,由材料信息“‘实业救国’思潮产生,提倡发展农工商业……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官民从事工商业活动。1898年设立矿务铁路总局。1903年设商部,出台了《商律》《破产律》等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8年大清银行成立。此外,传播科学技术和实业知识的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杂志开始出现,1897-1911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约有31种”得出:实业救国思潮推动;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政府机构变革;近代经济法规颁布;近代化银行出现;民间经济实业团体、经济实业报刊创办。“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资产阶级政治变革;促进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进步等角度分析。“特点”,由材料信息“1912-1923年间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70余项经济法规,内容更合理、详实,更具可行性……1913年,形成中国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此外,自20世纪初抵制美货以来逐步兴起的国货运动在辛亥革命后蔚然成风,中华国货维持会成立”概括得出:政府经济立法更详实可行、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创立、出现维护民族经济权益提倡国货运动的团体等。
第(3)问,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充分提取信息,围绕“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首先提取信息,如中世纪的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15、16世纪国家主权观念产生,17、18世纪现代国家观念形成;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