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
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请你分析一下两诗的异同之处。
【答案】同:都是写午后梦觉之景;都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鸟鸣声;
都写出了环境的静谧。(2分,写出两点即可)
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静气氛中,有一种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诗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读到一种温柔的愁绪萦绕作者心间。而苏舜钦的《夏意》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了一种清幽宁谧之境,表现的是惬意自得、轻松舒畅的心境。(2分,点明“忧愁”和“轻松自得”即可得分。)
【解析】从一阵繁促的鸟鸣声中醒来,只见簟文莹滑,如水之流。花影在门帘上无声地晃动着。午后的气氛总是这样安静,安静得诱人咀嚼一种空虚。想得到那远处的山水依然那样美丽,同时亦感到心头的隐痛婉转,生命如此美丽,却又这样令人疲倦。一种温柔的愁绪在心头扩张。这是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有着不可知、不可说的清远的美。这首诗语言精工、优美,意韵内敛、深远,真可谓精深华妙之作。比王安石的时代略早的诗人苏舜钦有一首七绝《夏意》,意境与王安石《午枕》类之:“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同样是夏日午后梦觉的时分,同样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还有梦醒时分那格外清脆的一声声鸟鸣,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苏舜钦的《夏意》表现的是一种清畅、惬意的心境,而王安石的《午枕》则是沉痛的,但却以美丽出之——沉痛而不失赏识美丽的心情,这便是真正的诗心、诗情。